黔科协发〔2025〕38号
各市(州)科协、网信办、教育局、科技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委)、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各有关院校、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贵州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推动科普工作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切实筑牢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坚实根基。经省科协、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管理厅研究,决定举办贵州省第四届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科普夯筑发展基壤,创新领航时代征程
二、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贵州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贵州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贵州省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各市(州)科协。
三、参赛对象
凡热爱科普事业且乐于科普推广的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科技爱好者、相关社会团体及学生等,均可报名参赛。本次比赛设职业组与学校组两个组别,供不同参赛群体自愿选择参与。
(一)职业组
从事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参赛形式为个人或团队。每位参赛者或每个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种方式参赛,且每个参赛者只能参与一件提交作品。团队作品的成员人数上限为5人,需指定1人担任队长;若未填写队长信息,将自动默认成员列表中第一顺位者为队长。每一件作品须由同一单位参赛者共同完成,同一单位提交的全部作品,需填写《参赛作品汇总表》并加盖单位公章。所有作品的申报信息均以邮件报送内容为准,申报截止后不得新增主创人员或调整成员排名顺序等。
(二)学校组
全省在校学生(含中小学、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等);参赛形式为个人或团队。每位参赛者或每个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种方式参赛,且每个参赛者只能参与一件提交作品。团队作品的成员(含指导教师,若有)人数上限为5人,需指定1人担任指导教师或队长。每一件作品须由同一学校的参赛者共同完成,同一学校申报的全部作品,需填写《参赛作品汇总表》并加盖学校公章,由学校统一报送。所有作品的申报信息均以邮件报送内容为准,申报截止后不得新增主创人员或调整成员排名顺序等。教师团队或个人需选择职业组进行参赛。
四、作品要求
(一)内容要求
1.参赛作品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符合国家关于互联网作品及其传播的相关规定,聚焦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不得包含商业宣传,严禁涉及色情、暴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涉密信息等违规内容,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2.参赛作品创作需聚焦科普知识传播,选题可围绕卫生健康、应急避险、农业科学、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科学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低碳生活、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数字科学与智能生活、特殊群体科学关怀等领域的科普知识进行创作。
3.参赛作品中的文字语言应为简体中文,配音和解说使用标准普通话,确保语言表达规范统一,视频画面不带任何角标、水印或LOGO,声画统一,字幕完整。
4.参赛作品体裁不限,鼓励形式创新,需保证画面清晰、内容凝练精悍,既能科学严谨、完整准确地传递主题思想,又能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进一步提升内容的亲和力与传播效果。
5.本次科普短视频大赛参赛作品须确保内容真实、权属清晰且为原创。参赛者应保证所投送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同时,参赛者须妥善保留作品相关的拍摄素材、拍摄环境说明、参与拍摄人员信息等资料,以备后续调阅核查。
(二)时间要求
参赛作品应为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2月10日期间拍摄制作完成的原创科普短视频作品。
(三)其他要求
1.本次大赛无任何收费项目,所有参赛环节均免费。参赛作品的版权归参赛者本人所有,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可依法对作品行使发表、展示、出版、宣传等合理使用权,无需另行支付费用。
2.凡选送作品参加本次比赛的作者,均视为已充分知晓并同意本大赛全部规则条款。若参赛作品如不符合参赛规则及要求,将立即取消其参赛资格,且相关后果由作者自行承担;凡参赛作品须保证是公开且不涉密,或须做脱密处理。因参赛作品引发的泄密问题,相关后果由作者自行承担。
3.参赛作品一律不得出现任何剪辑软件、播放器、创作单位以及参赛个人(团队)等标识。
4.由同一主办单位发起的各项赛事(含其不同子赛事、分阶段赛事),均禁止“一稿两投”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相关作品的参赛资格。
五、赛事流程
赛事包括市(州)分区赛、省级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
六、参赛方式
(一)作品提交内容和形式
1.参与贵州省第四届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需提交《参赛作品登记表》和《参赛作品汇总表》两类表格:两类表格均需为WORD格式和加盖公章PDF格式,且原则上由所在单位统一汇总提交,避免个人分散报送。
2.参赛作品须为1080P高清影像,支持MOV、MP4等常见格式;作品时长不超过3分钟,单个视频文件大小须控制在200-300MB之间。
3.参赛作品以电子稿件形式投稿为主,邮件标题请注明“第四届大赛+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参赛材料(压缩包)命名为“组别+作品名称+联系方式”,压缩包内含:《参赛作品登记表》《参赛作品汇总表》《参赛作品》。
(二)作品提交渠道
1.市(州)层面作品。
提交路径:统一通过所在市(州)分区赛组委会参赛。
具体要求:中央在黔单位、全省各市(州)独立法人单位(如中小学、企业等)、社会自由职业者的作品,均需先提交至所在市(州)科协即分赛组委会。
中央在黔单位、主办单位系统内属地在市(州)的单位、市(州)独立法人单位(如中小学、企业等)原则上提交作品总数≤15件(需单位审核排序)。
市(州)社会自由职业者(无固定单位人员)以个人名义直接向本市(州)分赛组委会提交作品(原则上每人1件)。
市(州)分赛组委会负责本地作品征集、审核、择优推荐(作品总数≤50件),并按要求将优选作品报送至省赛组委会参与省级复评。
2.省级层面作品。
提交路径:经过各主办单位或本单位推荐至省赛组委会参赛。
具体要求:各主办单位推荐本单位机关和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团体或个人作品,需对所收作品进行初审(确保符合参赛规则),按推荐优先级排序后,直接提交至省赛组委会参加省级复评(原则上每个主办单位提交作品总数≤50件)。
其他省属单位团体或者个人直接报省赛组委会参加省级初评(原则上每个单位提交作品总数≤10件,需单位审核排序)。
特别说明: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直管单位按照省卫生健康委要求报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所属单位,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直接报省赛组委会参加省级初评(原则上每个单位提交作品总数≤10件,需单位审核排序)。
(三)作品提交截止日期
1.各市(州)分区赛。作品提交截止:2026年2月10日17:00前;各市(州)择优推荐作品报送截止:2026年3月20日17:00前。
2.大赛各主办单位、其他省属单位团体或者个人和省外参赛选手。作品提交截止:2026年2月10日17:00前。
七、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与赛事推广(2025年11月)
围绕大赛目标与预期效果,制定详细宣传计划,开展全方位推广工作:广泛印发大赛活动通知及实施方案,确保政策传达至全省各市(州)、相关单位及群体;整合多渠道媒体资源(如官方网站、科普平台、社交媒体账号等)传播赛事信息,提升公众知晓度与参与积极性;向全省各市(州)明确分区赛组织要求,鼓励结合本地科普资源特色(如地域文化、产业优势)开展分区赛,进一步扩大赛事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
(二)规则解读+科普短视频培训(2025年12月)
为帮助参赛者(含个人、团队)及全省市(州)分区赛组织人员理解大赛要求、掌握短视频制作技巧,省赛组委会将组织科普短视频培训活动,包括大赛规则深度解读(含作品要求、提交流程、评审标准);科普短视频实操培训(涵盖主题构思、脚本策划、拍摄技巧、后期剪辑及传播效果分析等关键技能);分区赛组织指导(含本地作品审核、排序、推选流程),为市(州)高效开展分区赛提供专业支持。
(三)作品征集(2026年2月10日前)
向社会公开征集参赛作品,参赛者所在单位需在此日期前按要求提交本单位的作品。作品内容需以科普知识为主,科学准确、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富有创意。
(四)作品评审(2026年7月前)
制定详细的评审标准,涵盖科学性、大众性、艺术性、技术性、传播力等多个维度。邀请科普、教育、媒体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包括科普专家、行业学者、媒体人士等,确保评审的专业性、公正性和多元性,设计公正、透明的评审流程,组织专家进行资格审查把关、评审、确定获奖作品。
(五)颁奖仪式(2026年9月)
举办颁奖仪式,发布获奖作品,并适时在各相关媒体平台对获奖作品进行展播。
(六)作品展播(2026年9月前)
对征集到的符合条件的作品,通过各相关媒体平台(“科普贵州”抖音号、科普中国贵州版等)对获奖作品进行展播。
八、奖项设置
(一)参赛作品奖
按组别分别评审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和优秀奖20名,并颁发证书。
(二)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
向赛事统筹协调、宣传推广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市(州)分赛组委会、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九、联系方式
(一)省赛组委会
联系人:蒋红涛18198202582 邓华程19917001342
电子邮箱:2579354310@qq.com
科普短视频大赛QQ群:697239476
(二)各主办单位联系方式
1.省科协
李欢欢:0851-85849935 邮箱:kpb2025dsp@126.com
2.省委网信办
余昊阳:0851-85893108 邮箱:1372001956@qq.com
3.省科技厅
潘梦娇:15185028251 邮箱:mengjiao.pan@gzrjzx.com.cn
4.省生态环境厅
郭 靖:13908582167 邮箱:624205856@qq.com
5.省交通运输厅
宋 刚:0851-85992145 邮箱:gzsjttkjc@163.com
6.省卫生健康委
王丹丹:0851-86892289 邮箱:2655427201@qq.com
7.省应急管理厅
张安妮:13595059362 邮箱:gzaqxxw@163.com
(三)各市(州)联系方式
1.贵阳市科协
张 磊:0851-87984308 邮箱:1103940079@qq.com
2.六盘水市科协
吕武略:15808587601 邮箱:lpskxkpb@126.com
3.遵义市科协
何文静:18786767232 邮箱:870302955@qq.com
4.铜仁市科协
张平铱:0856-5238153 邮箱:1326171085@qq.com
5.黔西南州科协
刘雪飞:13518593948 邮箱:63678751@qq.com
6.毕节市科协
赵 伟:0857-8222156 邮箱:bjskxkpb@163.com
7.安顺市科协
蒋泽敏:15108530192 邮箱:asskxbgs@163.com
8.黔东南州科协
杨学秋:13765595980 邮箱:ywxkb36@163.com
9.黔南州科协
林 萌:18375059168 邮箱:329878809@qq.com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共贵州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贵州省教育厅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贵州省应急管理厅
2025年11月17日
本文来源于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由 欧米网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