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高校:
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20〕67号)要求,由大赛组委会提交的《2025年安徽省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赛项规程》,经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审定通过,现将赛项规程予以公布。大赛组委会要严格按照规程开展各项竞赛组织工作。请各高校按照规程要求,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师生参赛。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
2025年4月29日
2025年安徽省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安徽省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
英文名称:Colleg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Contest(CSICC)of Anhui Province
赛项组别:本科组
二、竞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安徽大学
技术支持: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
(一)组织委员会
主任委员:
刘业勋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副主任委员:
高 原 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
黄志祥 安徽大学副校长
委 员:
苏 石 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李学俊 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
杨 勇 安徽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各参赛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外语院系负责人
(二)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查明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委 员:
程爱民 南京大学教授
张红玲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彭仁忠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省内高校跨文化教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相关专家
(三)仲裁委员会
主任委员:
朱欣春 中共安徽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委 员:
吴卫平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王一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四)秘书处
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
秘书长:
詹全旺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执行秘书长:
戚 涛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副秘书长:
卢志宏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
阮晓蕾 安徽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主任
三、竞赛目的
大赛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进”工作落深、落实,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跨文化交际能力、交流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平台,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充分发挥大赛的育人功能,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章和做好徽风皖韵外语诠释,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四、竞赛内容
(一)竞赛内容
校赛(初赛)内容包括案例开发与展析。参赛团队围绕“多元文化生活”“公共外交”“商务沟通”三个主题中的一个,根据团队成员自身经历、观察或阅读,共同开发编写与主题相关、具有原创性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通过会话、访谈、角色扮演、情景剧等不同展现形式配合使用PPT等演示工具进行案例展示,展示后运用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展示分析总时间不少于8分钟、不超过10分钟。
省赛包含复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省赛复赛为案例展示评审,参赛团队进行案例展示分析,评审专家对各参赛团队的展析表现进行评审,根据评分高低和获奖比例产生决赛入围名单。参赛队不足20队的组别合并复决赛,在决赛日举行比赛。
省赛决赛为现场比赛,内容包括案例开发与展析、情境述评(含回答评委提问)等。案例开发与展析环节,参赛团队成员现场展示案例。展现形式不限,要求自然、合理,能生动、清晰展示案例内容。参赛团队运用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和理论,对案例中的跨文化现象和问题等进行分析。展析结束,不需要回答提问。案例展析总时间不少于8分钟、不超过10分钟。
情境述评环节(英语组、国际中文组适用),参赛团队提前抽取由组委会提供的比赛视频,在备赛室进行30分钟准备,由3名团队成员共同合作,鉴别大赛视频材料中的文化关键事件,并运用恰当的跨文化情感态度和知识对关键事件进行有效的剖析和解读。备赛结束后,参赛团队进入赛场,对视频内容进行跨文化解读和分析,时间不少于6分钟、不超过8分钟。随后,评委针对参赛团队述评内容进行提问,由一名团队成员回答,时间为2分钟。
团队赛在决赛过程中,各团队成员需分工合作,不得由同一名成员承担所有比赛任务。
个人赛的校赛和省赛内容一致,包括名言名句解读、讲述中国故事。名言名句解读环节,由组委会提供一则跨文化相关的名言名句,由参赛选手进行解读,时间为2分钟(含思考准备时间)。讲述中国故事环节,参赛选手根据组委会提供的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题目,展开讲述,时间为3分钟(含思考准备时间)。
比赛计时以主持人“计时开始”口令为起点、以主持人“时间到”口令为结束。
(二)竞赛方案
校赛(初赛)由各参赛高校参照省赛要求自行组织,最终每校按名额推荐参赛选手报名参加省赛。
省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组织,团队赛分为复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复赛成绩前60%的参赛团队进入决赛,决赛总成绩排名后评出一、二、三等奖。个人赛直接进行决赛,根据成绩和获奖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
五、竞赛方式
(一)校赛
组织机构:各高校学科竞赛主管部门或外语教学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组织方式:各参赛高校应组织开展初赛选拔,所有符合报名条件的本校学生均可按比赛规则报名参加团队赛或个人赛,未经公开选拔或公示的团队和选手,不得晋级省赛。
初赛时间:各高校自行确定,在省赛报名截止前完成。
初赛地点:各参赛高校校内。
(二)省赛
组织机构:2025年安徽省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组委会
组织方式:大赛组委会通过大赛网站向全省高等院校发布比赛通知,保证各校都有公平的参赛机会。
省赛名额:团队赛以1个团队计作1个名额,个人赛以1名选手计作1个名额。关键语种实行隔年举办,2025年为德语、西班牙语,参赛名额根据专业开设数适当增加。未报名视作放弃名额。
团队赛:
英语A组,各参赛高校1个名额;
英语B组,各参赛高校1个名额;
日语组,各参赛高校1个名额;
德语组,各参赛高校2个名额;
西班牙语组,各参赛高校2个名额;
国际中文组,各参赛高校1个名额;
个人赛:各参赛高校2个名额。
为鼓励新时代青年学子积极参与“传播中国 代言安徽”的跨文化实践活动同时为其提供更多省赛参赛机会充分发挥学科竞赛的育人功能,个人赛开通全国跨文化能力考试绿色通道,具体晋级规则为:在2024年11月和2025年5月举办的全国跨文化能力考试中获初级优秀且不低于260分、中级良好及以上且不低于220分、高级合格及以上且不低于180分的考生,获得个人赛绿色通道报名资格,不占用参赛高校原有名额。组委会从报名绿色通道的考生中,根据考试等级和分数从高到低取前20名,额满为止、空缺不补,出现同级同分按并列晋级,超额全录。
决赛时间:2025年6月21-22日(日语、德语、西班牙语团队赛)、6月28日(国际中文团队赛)、6月29日(个人赛)、7月5-6日(英语团队赛)
决赛地点:安徽大学(决赛通知另发)
六、竞赛流程
日期 | 赛程 | 竞赛环节 | 具体时间 |
5月30日前 | 校赛(初赛) | 校内选拔 | 自定 |
5月30日前 | 省赛报名 | 提交报名表 | 30日23:59前 |
6月7-8日 | 省赛复赛(团队赛案例展示评审) | 案例展示评审,决赛前发布入围名单 | 8:00-17:00 |
6月21-22日 | 省赛决赛(日语、德语、西班牙语团队赛) | 案例开发与展析 | 8:00-17:00 |
6月28日 | 省赛决赛(国际中文团队赛) | 案例开发与展析、情境述评 | 8:00-17:00 |
6月29日 | 省赛决赛(个人赛) | 名言名句解读、讲述中国故事 | 8:00-17:00 |
7月5-6日 | 省赛决赛(英语团队赛) | 案例开发与展析、情境述评 | 8:00-17:00 |
七、竞赛试题
参赛案例由参赛团队自主开发编写,案例文本写作要求请参考《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章程》相关内容(见下图);情境述评、名言名句解读和讲述中国故事的赛题由大赛组委会提供,在决赛前严格保密。
https://ict.sflep.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49可查阅国赛章程。
八、竞赛规则
(一)报名资格
全省高校全日制本科(含专升本的本科段、职教本科)在读学生均可报名参赛,往届全国赛一等奖及以上的获奖选手不可重复参赛。
英语A组,参赛语种为英语(比赛现场使用英语口语,案例正文和标题均用英文撰写,不需要中英双语),每个团队由1名英语类(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和2名非英语类专业本科生组成。未开设英语类专业的高校可由3名非英语类专业本科生组成。
英语B组,参赛语种为英语(比赛现场使用英语口语,案例正文和标题均用英文撰写,不需要中英双语),每个团队由3名学生组成,其中英语类(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学生至多1名,其余成员为非外语类专业学生。未开设英语类专业的高校则由3名非外语类专业学生组成。允许研究生参与组队,每队至多1名研究生。
日语组,参赛语种为日语(比赛现场使用日语口语,案例正文用日语撰写,案例标题用中日双语),每个团队由3名本科生组成,专业不限。
德语组,参赛语种为德语(比赛现场使用德语口语,案例正文用德语撰写,案例标题用中德双语),每个团队由3名本科生组成,专业不限。
西班牙语组,参赛语种为西班牙语(比赛现场使用西班牙语口语,案例正文用西班牙语撰写,案例标题用中西双语),每个团队由3名本科生组成,专业不限。
国际中文组,参赛语种为汉语(比赛现场使用汉语口语,案例正文和标题均用汉语撰写),每个团队由3名国际学生组成,专业、年级不限。
个人赛,参赛语种为英语,学生以个人形式报名参赛,可同时报名团队赛和个人赛,也可只报名个人赛,专业、年级不限。
(二)报名要求
每校可为每位选手安排1名指导教师,每个团队最多可有3名指导教师,具体指导选手赛前训练,指导教师不设语种、专业背景要求,报名之后指导教师不得更换,参赛选手可以无指导教师。
为保证竞赛公平公正,竞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秘书处成员及竞赛相关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参赛指导教师。
各参赛学校请于报名截止时间前将报名材料发送至报名邮箱,报名材料包括报名表(附件1)和承诺书(附件2)。《大赛报名表》要求提交无章word版和打印后盖章扫描pdf版,可所有语种组别打包发送或按不同语种组别分别发送,邮件名称格式:(组别)学校名称,如:(全组别)安徽大学、(国际中文组)安徽大学、(个人赛)合肥大学,可报2个名额的组别请设计个性化团队名称以便区分。《大赛承诺书》(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要求提交打印签字后扫描pdf版。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5月30日23:59,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逾期不再接受补报,报名信息提交后不再变更。
报名邮箱:icc0551sflep@163.com
(三)比赛时间
2025年5月30日前,校赛选拔。
2025年6月7日-6月8日,省赛复赛(团队赛案例展示评审)。
2025年6月21日-6月22日,省赛决赛(日语、德语、西班牙语团队赛)。
2025年6月28日,省赛决赛(国际中文团队赛)。
2025年6月29日,省赛决赛(个人赛)。
2025年7月5日-7月6日,省赛决赛(英语团队赛)。
(四)成绩公布
决赛当场打分、当场出分。大赛成绩经大赛网站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并将获奖名单在安徽省高教网再次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安徽省教育厅发文公布获奖名单,颁发获奖证书。
九、成绩评定
大赛考察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和跨文化语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评价指标及分值如下:
(一)评分标准
评价内容 | 团队赛:(一)案例开发与展析 | |
具体要求 | 案例开发:
1案例具有原创性,有深度和广度; 2案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为解决其他语境中跨文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启发; 3案例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性。 案例展示: 1设计合理,能恰当准确地表现案例内容; 2前后环节逻辑合理,衔接自然; 3展现形式不限,要求自然、合理,能生动、清晰展示案例内容; 4语言表达清晰、自然、流畅; 5辅助手段如PPT等的使用合理有效。 案例分析: 1能恰当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和理论知识,对案例中展现的跨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2提供的建议恰当合理,形成的反思具有启发性。 |
|
评价内容 | 团队赛:(二)情境述评 | |
具体要求 | 视频素材述评:
1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全面、深刻; 3提供的解决方案或建议恰当合理。 |
述评环节回答评委提问:
1能听懂评委提问,理解提问意图; 2回答切题、中肯、简练,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体现出一定的跨文化理论素养; 3能快速、有效地组织应答语言,逻辑合理; 4语言表达清晰、自然、流畅。 |
评价内容 | 个人赛:(一)名言名句解读 | |
具体要求 | 1 对名言名句的理解和解读准确、到位;
2 延展性阐述切题、合理,具有说服力,体现较强的跨文化意识; 3 语言表达清晰、自然、流畅。 |
|
评价内容 | 个人赛:(二)讲述中国故事 | |
具体要求 | 1讲述切题、中肯,有理有据;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语言准确地道流畅,语音、语调自然。 |
(二)评分方法
团队赛的英语组由至少7名省内外专家担任评委,日语、德语、西班牙语、国际中文组由至少3名省内外专家担任评委。个人赛由至少5名省内外专家担任评委。
团队赛,省赛复赛为案例展示评审,根据评分高低和获奖比例产生决赛入围名单。省赛决赛,满分100分,英语组、国际中文组各环节得分占比为:案例开发与展析占40%、情境述评占60%,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组为:案例开发与展析占100%。个人赛的省赛决赛,满分100分,名言名句解读占40%、讲述中国故事占60%,按得分和获奖比例产生一、二、三等奖。
评委打分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每个比赛阶段,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算术平均分(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为相应比赛阶段的得分。
团队赛决赛总成绩=案例开发与展析得分+情境述评得分(英语组和国际中文组)
个人赛决赛总成绩=名言名句解读得分+讲述中国故事得分
十、奖项设定
大赛奖项按照安徽省大学生学科技能大赛相关规定,设置一、二、三等奖。
按照决赛总成绩得分高低,团队赛按省赛各组别团队总数的10%、20%、30%设定一、二、三等奖,获一等奖的参赛团队指导教师为“优秀指导教师”;个人赛按省赛个人赛总人数的10%、20%、30%设定一、二、三等奖,获一等奖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为“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奖不超过省赛院校总数的20%。
十一、赛项安全
赛事安全是技能竞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大赛组委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及观众的人身安全。
(一)比赛环境
决赛场地设在承办单位安徽大学。竞赛场地(含机房、多媒体教室等)用电应报备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赛前针对竞赛场地电路进行检查,充分保障场地用电安全。同时配备后勤管理机动人员1名,用于竞赛过程现场用电安全维护。
(二)生活条件
参赛选手在各校指导老师带领下入住赛场附近酒店或由秘书处预订住宿酒店,并将酒店联系方式提前发布到赛事QQ群和指导教师微信群。交通食宿费用由各参赛队伍自行承担。
(三)组队责任
各参赛高校大赛负责人应按组委会要求在规定时间节点完成应参赛选手名单上报、参赛选手组织、以及带领参赛选手报名注册等。大赛负责人即为本校的竞赛联络人,负责与组委会秘书处沟通联系。
参赛高校必须安排一名领队负责参赛师生的人身安全,并为参赛师生购买人身保险。各校指导老师应充分保证学生交通、食宿安全,指导学生训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参加竞赛,营造良好的参赛氛围。
(四)应急处理
比赛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发现者应第一时间报告大赛组委会,同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大赛组委会应立即启动预案予以解决。赛项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可以停赛,是否停赛由大赛组委会决定。
比赛期间,承办高校将会同学校后勤部门做好供电、供水保障,一经发生断电、断水,立即启动备用线路供电应急预案和备用水供水应急预案。
十二、竞赛须知
(一)参赛团队须知
参赛选手及指导教师在报名获得确认后,不得再更换选手名单。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因故无法参赛,须由所在学校于赛项开赛七个工作日之前出具书面说明,经大赛组委会核实同意后方可更换。
(二)参赛选手须知
1.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指挥,依据大赛组委会指定路线进入和离开赛场。
2.比赛过程中如遇问题,需举手向评委示意,选手之间不得互相询问,由评委记录并现场处理,违者按作弊处理。若突发故障导致比赛中断,应提请仲裁至现场确认原因,并视具体情况做出裁决。
3.选手须服从评委裁决,比赛过程如有异议,应由领队在规定时间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不得与大赛工作人员直接交涉。参赛选手不得因申诉或对处理意见不服而停止竞赛,否则以弃权处理。
(三)指导教师须知
1.各参赛高校须指定一名指导教师为领队,领队负责对所有选手、指导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实现与赛场安全管理的对接。
2.领队按大赛组委会要求准时参加领队会议,并认真传达落实会议要求。
3.对申诉的仲裁结果,领队要带头服从和执行,并做好选手工作。
4.指导教师应及时查看有关赛项的通知和内容,认真研究和掌握本赛项竞赛规程,指导选手做好赛前准备,督促选手带好学生证和身份证等。
5.指导教师务必带好有效身份证件,在活动过程中佩戴“指导教师证”参加竞赛相关活动。
6.指导教师在比赛期间应严格遵守比赛规则,不得私自接触评委人员。教育选手树立良好的赛风,听从指挥,服从评委,不弄虚作假,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如发现弄虚作假者,取消参赛资格,参赛成绩无效。
7.竞赛过程中,未经评委许可,领队、指导教师及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竞赛现场。
(四)工作人员须知
1.服从大赛组委会统一指挥,认真履行职责。按时到岗,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做好分配的各项工作,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2.协助大赛组委会做好大赛有关服务工作。认真检查、核准选手证件,发现不允许带入赛场的物品,交由参赛队随行人员保管;引导选手进入和离开赛场,不得带领非参赛选手进入赛场。
3.遇突发事件时,应及时报告大赛组委会,同时做好疏导工作,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确保比赛圆满成功。
4.按规定不回答选手提出的任何有关比赛技术问题,不得在赛场内接听或打电话。
十三、申诉与仲裁
大赛设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接受由参赛队领队提出的申诉。参赛队如对比赛评判等有异议,可于当场比赛结束后2小时内由各参赛队领队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诉。
(一)申述
1.参赛队对不符合竞赛规定的设备、工具、软件,有失公正的评判、判罚,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等,均可提出申诉。
2.申诉应在当场比赛结束后2小时内提出,超过时效将不予受理。申诉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由参赛队领队向大赛组委会仲裁委员会递交书面申诉报告。申诉报告应对申诉事件的现象、发生的时间、涉及到的人员、申诉依据与理由等进行充分、实事求是的叙述。事实依据不充分、仅凭主观臆断的申诉将不予受理。
3.申诉报告须有申诉的参赛队全体选手、指导老师、领队签名。
(二)仲裁
1.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诉报告后,应根据申诉事由进行审查,6小时内书面通知申诉方,告知申诉处理结果。如受理申诉,要通知申诉方举办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如不受理申诉,要说明理由。
2.申诉人不得无故拒不接受处理结果,不允许采取过激行为刁难、攻击工作人员,否则视为放弃申诉。
十四、违规行为与处罚办法
比赛应遵守大赛规程,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比赛期间对于违反比赛规则的参赛选手,立即终止其参赛资格并取消参赛成绩,同时禁止参加下一年度的安徽省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如发现评委有徇私行为,立即终止其评委资格。
十五、竞赛宣传
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宣传工作,维护竞赛QQ交流群和指导教师微信群,请各高校及时安排赛事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加入QQ群和微信群,以便及时沟通交流赛事信息。秘书处通过大赛网站和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网站,发布竞赛信息,同时也希望各参赛学校积极做好竞赛宣传和报道。
大赛官方QQ交流群:414517862(各参赛高校赛事联系人、指导教师请及时入群)
大赛组委会邮箱:icc0551sflep@163.com
本文来源于 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由 欧米网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