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书画

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

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

一、大赛宗旨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短短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被迫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之际又不得不顺应世界潮流向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急速转变。李鸿章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唐德刚则称之为“历史的三峡”。

今日之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风貌瞬息万变,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正在加速成为历史。古老的城镇、宁静的乡村、别具风格的民居、气势恢弘的庙宇、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文化,还有那或惊心动魄、或婉转隽永的家族陈年往事都随着时光的推移迅速消逝。

时代的巨变让我们目不暇接,憧憬未来,也让我们常常迷失于当下。但即使迷茫,也鲜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历史的声音。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所接受的认知顺序却是由人类到国家,由国家到集体,由集体到个人。我们被要求无条件地热爱和服从于前三者,却耻于谈及个人。由是,我们不仅迷失了自我,也淡忘了身后那条默默流淌的生命之河。我们甚至被无数次的教导应该把下游的江海视作自己生命的源头。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把“认识你自己”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祖先也要求我们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向外实现“修齐治平”,而两千多年后,我们的国民还在为立己而齿寒。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向何处去?”有几个人曾经思考过这三个根本的问题,又有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答案?是时候追本溯源了,答案既不在先知手中,也不在庙堂之上,它就在每个人身后——那条默默流淌却又转瞬即逝的生命之河里。

不管你是否自觉,我们总是借助过往的经验来理解当下并预测未来。然而,这些过往的经验(历史)并不会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它总是转瞬即逝,只留下或明或暗、或正或斜的影子(史料),任凭来者对影追思。

尽管只能面对历史的影子,我们却有信心一点点逼近历史的真实。这种信心来自于虔诚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这种态度便是“同情的理解”(陈寅恪)和“怀疑一切”(休谟),既敬畏历史又不陷于迷信,凡事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却不忘记追问:“事实是这样吗?拿证据来!”而历史研究的方法林林总总,都不外乎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务必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再好的方法,不为人用,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历时几千年的王朝时代,书写历史只能是史官们的权利,其内容也不外乎“王侯将相的家史”(鲁迅)。然而,今日之中国,曾经被排挤在大历史之外的普罗大众觉醒了,公民写史的潮流已经悄然形成。尽管起步之初泥沙俱下,但这股浪潮毕竟挣脱了历史的种种枷锁,为整个民族的新生开启了大门。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当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燕窝鱼翅,而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的空气时,历史才回到了自己的本位。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历史,而是汇入自己生命的涓涓细流;最需要铭记的也不是往圣先贤,而是那一个个赋予其生命、塑造其人格的普通人。他们往往寂寂无名,无人喝彩,他们常常是大历史的失踪者,无差别的统计数字。除了我们,没有人会留意他们的存在,更不会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他们的故事。

寻找大历史的失踪者,把他们请到历史舞台中央,让同时代的大人物、大事件成为他们生命的注脚,舞台的背景。

二、作品要求

(一)写作主题

1.主题:寻根

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历史的秘密,也许就深埋在自己家里(这个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庭,还是我们的家族、家乡甚至偶尔碰撞的家国),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发掘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追寻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记忆,收集和复原那些历史的碎片,更是在“寻根”——寻找和父辈、祖辈的亲密感,重新面对我们的过往,返回我们来的地方,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让我们带上录音笔,回到家中,坐下来和家人一起,一同踏上“寻根”之路吧!

2.寻根不仅仅是对家人经历进行线性的梳理,我们还期待能有更多元的角度和题材。除了对生命和历史的全景扫描之外,一些对历史细节和记忆碎片的聚焦也同样值得关注。下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角度,希望能为大家开拓思路:

(1)关注自己居住的乡土(社区),以“我们村庄(社区)的一百年”为主题进行研究和写作。对于公共事件,可以尝试访问多位亲历者,尽量还原历史细节。

(2)关注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记录它们背后的故事。

(3)以“味觉记忆”为主题,记录一些食物在家中的传承。

(4)结合口述访谈与考察,关注家庭、家族、家乡中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手工艺、地方特色曲艺等)的传承与现状。

(5)饮食服饰、建筑特色、交通方式、婚丧嫁娶、娱乐风尚、信仰习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同样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尝试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自己的家庭、家族与家乡。

3.记录要求

初中组: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亲人的经历,探索自己生命的源头,能够严谨、有趣地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涉及的重大历史背景。

高中组: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亲人的经历,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中探究个体与社会,局部与整体的互动关系。写作时须清楚地记录大历史对个人的影响,并以翔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对大历史产生的反作用。

大学组:通过严谨规范的专题研究,还原历史细节,考据历史真相,深入解读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二)作品格式

1. 文字参赛作品分为两部分:正文(历史记录)和附表(参考资料)。

投稿模板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hrEQMKc

正文:历史记录,要求:

(1)根据访谈记录和搜集的历史资料,真实地记录探究过程中发现的历史。

(2)作品为非虚构写作或学术论文,不得有主观虚构或想象。

(3)字数不超过20000字(含标点)。

(4)大学组须做规范的脚注。(规范请参考《历史研究》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boZZE5h)

附表:参考资料,要求:

(1)认真填写表中项目,若有录音、视频、照片等大文件,需先上传至百度网盘,再将网盘地址、访问密码填入表中。

(2)正文中所有内容的出处和依据均填入附表,保证正文没有杜撰和想象。

往届作品请参看大赛官网www.gohistory.net或关注大赛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家史”,请注意往届作品的写作要求与本届有所不同。

3.稿件格式

(1)文本(word)格式参赛。可插入图片(在清晰状态下,图片大小不得低于800X600像素)。

(2)纪录片(视频格式)方式参赛。视频作品包括故事(A)和花絮(B)两部分。视频要求:画面清晰,播放流畅,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有中文字幕。

(3)稿件中所有引用材料必须注明出处,访谈内容请注明受访人、采访时间。

(三)投稿办法

1、所有参赛者需先填写选题申报表,并上交组委会。以便组委会进行更好的指导和培训。

报名方法:(1)关注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家史”(2)点击左下角“写史大赛—学生报名”(3)按要求填写报名表 (4)因未报名造成稿件未被列入评审体系责任自负。

2、参赛过程中遇任何问题均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右下角的“服务—微社区”向组委会直接咨询。

3、作品完成后通过在线方式投稿,恕不接受邮箱投稿,因邮箱投稿未纳入评选责任自负。

投稿地址:www.gohistory.net

咨询电话:18600982017(李远江)15810810444(叶亮)18410128021(王璐)

三、参赛方式

(一)个人参赛:全国在校学生均可个人参赛,欢迎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同题参加友谊赛。

(二)集体参赛:全国各地教研部门或学校均可组织学生参赛,历史教师或语文教师负责指导工作,参赛作品须经本地区历史教研员或本校校长推荐参赛。

(三)附加赛:凡全国比赛入围选手均有资格进入附加赛。附加赛为历史讲述比赛,要求参赛学生在本校进行家史演讲,10分钟之内讲述自己的家史故事。

参赛要求:提供演讲视频、演讲稿。

(四)抢救乡音倡议: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跨区域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在全国迅速普及。与此同时,各地方言正在迅速消亡,我们无法阻止这一趋势,但我们相信任何乡音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了给后人一个读懂祖先语言的机会,也为我们的语言保留更多的基因,我们向所有参加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的师生、家长发起倡议,请大家在做家史记录的同时,多花一点时间收录我们家族长辈的方言。而我们则将这些珍贵的乡音送到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妥善保存。

具体办法:

1、请每位受访者用纯正的方言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章来源可以是参赛者的家史作品(选1000字左右的段落即可),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梁朝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

2、正式录音前,请用土话介绍自己,标准句式:我是ⅹⅹ省ⅹⅹ市ⅹⅹ县(区)ⅹⅹ镇(街道)ⅹⅹ村(居民委员会)ⅹⅹ组(街道地址)ⅹⅹⅹ(受访人姓名),性别ⅹ(男或女)生于19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录音时间20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

提交办法:与参赛作品一起作为附件上传至大赛官网www.gohistory.net。

(五)大赛截止日期:2017年3月31日。

附加赛截止日期:2017年9月30日。

四、参赛时间

(一)收稿时间:2016年11月1日~2017年3月31日。

(二)评审时间

(1)分赛区评审:2017年4月。

(2)总决赛评审:2017年5月。

(3)附加赛评审:2017年10月。

(三)结果公告时间:

(1)记录大赛:2017年7月。

(2)附加赛:2017年10月。

五、评审说明

(一)评委、顾问组成

评委会由著名历史学者、作家及中学历史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组成。具体名单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陈家运(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陈 新(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定宜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樊建川(成都建川博物馆馆长)

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 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郭富斌(中学特级教师,西安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

韩福东(《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

韩益民(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何成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何书彬(纪录片撰稿人,历史作家)

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姬秉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雷 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惠军(中学特级教师,上海市晋元中学历史教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李 娜(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李志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林 达(作家)

刘永华(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马 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齐 健(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钱 钢(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钱茂伟(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秦 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孙 展(资深媒体人,原《中国新闻周刊》主编)

汤更生(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主任)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王 雄(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扬州中学历史教师)

王东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继平(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学历史教学》主编)

魏恤民(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夏 珍(资深媒体人,台湾风传媒总主笔)

夏辉辉(中学高级教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历史教研员)

熊景明(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

许知远(知名媒体人,作家,《东方历史评论》主编)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杨祥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口述史研究》主编)

游鉴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典婉(台湾地区资深媒体人、作家)

张汉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张小明(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章宏伟(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周立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

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邹 赞(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邹德怀(网易新闻客户端历史频道主编)

在此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等机构给我们提供了顾问和学术支持。顾问名单如下:

张之宇(顾问,哥伦比亚大学,张学良口述历史整理者)

张之丙(顾问,哥伦比亚大学,张学良口述历史整理者)

左玉河(顾问,评委兼顾问,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

定宜庄(顾问,评委兼顾问,著有《口述史读本》,《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等)

苏智良(顾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二)评审程序

1.初选:组委会对来稿进行初选,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推荐至各分赛区官网,并在大赛官网登载展示。

2.分赛区决赛:分赛区组委会组织筛选入围作品,交由分赛区评委会进行终审,决出分赛区获奖名次。

3.总决赛:各分赛区推选获奖作品参加总决赛(未设分赛区地区由大赛组委会做初评)由总决赛评委会终评,确定总决赛获奖作品及名次。

(三)奖项设置

1.学生作品:

初中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40名。

高中组: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40名;优秀奖60名。

大学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若干。

2.指导教师奖:

最佳指导奖10名;优秀指导奖若干。

3.组织奖:

最佳组织奖10名;优秀组织奖若干。

备注:具体评奖根据实际稿件数量和质量会有所调整。

奖品:

1.获奖证书;

2.教育金:全国大赛获奖学生均可获得一定额度的教育金,不可提现,但可用于购买组委会推荐图书或相关活动时享受优惠。具体额度:

一等奖3000元,二等奖2000元,三等奖1000元,优秀奖500元。

最佳指导奖2000元,优秀指导奖1000元。

“抢救乡音行动”被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收录作品500元。

3.全国大赛学生作品获奖者有资格参加“家史研习营”;

4.全国大赛指导奖获奖者有资格参加“家史研习营”。

5.全国大赛各组获奖者均可获得本届大赛同组别优秀作品集一部。

6.全国大赛各组获奖者可申请参加大赛合作单位“未来训练营”组织的历史人文类户外活动。详情参考http://www.hantopedu.com/Wlxly.aspx。

所有获奖单位均有资格申请加入“青少年写史实践基地”。

六、媒体支持

(一)作品展示

组委会借助多种方式展示作品,供学生、老师和公众学习、传播和收藏。

1.大赛官网:全程展示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

2.网易新闻客户端历史频道:全程报道大赛动态,选登优秀作品。

3.出版优秀作品集:组委会将优秀作品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4.作品收藏:所有符合规范的作品都将被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收藏。

5.《南方周末》刊登、电子书出版:获奖作品有机会刊登在《南方周末》,并得以出版为电子书籍。

6.获奖作品及指导案例有机会刊登在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历史教学》杂志。

(二)媒体报道

1.组委会将邀请中央权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教育专业媒体等进行全程报道。

2.组委会将邀请全国主流网络媒体全程报道并组织互动讨论。

3.组委会将邀请中央及地方主流电视台,对活动进行报道。

4.本届将有世界一流媒体拍摄以大赛为主题的纪录片,并会以学校、教师、学生为对象,记录参赛的全过程。若您愿意成为拍摄对象,请在报名表相关位置打钩。

七、相关活动

(一)大赛颁奖:通过媒体公布大赛评审结果,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纪念品等。

(二)教研及学习活动:结合本次大赛,组委会将与相关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历史教师公益讲堂”、“家史研习营”等活动。

(三)新教育课程开发与实验:组委会将邀请历史教育专家共同研究开发中学历史新教育课程,获奖单位可优先申请新课程实验。

八、其他事项

本次大赛为公益活动,特就作品著作权问题声明如下:

(一)投稿作者须同意无偿提供参赛作品之著作权,供大赛主办单位用于以下用途:本次活动中之评审、交流;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报刊刊载、图书出版和网络传播。

(二)主办单位承诺著作权不用于上述之外的其他用途,也不向第三方转授。

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组委会

2016年10月17日

附: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评审标准

  1、选题:

要求:身边的历史,即与作者生命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遗迹、历史文献、音像资料甚至人的记忆);符合“小切口,大纵深”的选题原则,通过个人故事来展现历史风貌。

  2、真实性:

要求:故事真实,没有虚构与想象的成分,尊重历史客观性,从一个倾听者和旁观者的角度来阐述历史,立场客观、理性。

  3、时代性:

要求:故事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晰,历史大潮与主人公的命运密切相关。

  4、文笔:

要求:故事的基本元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具备,叙事清晰,逻辑缜密。叙事过程中明线(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与暗线(时代背景)密切勾连,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5、故事性:

要求:故事叙述完整,引人入胜,可读性强。

  6、思想性:

要求:客观地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能够体现以科学的历史观来看待自己记录的历史,给人以积极正向的引导。

  7、加分项:

按照口述史规范进行操作,上传了完整的口述访谈录音;按照历史研究规范,填写了参考书目等信息;参与了“抢救乡音”行动。

本文由 欧米网 整理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